【凝視死亡】
 


【凝視死亡】&【最好的告別】

 

作者透過病人和自己家庭的具體案例故事,從醫生、朋友、親人、兒子的不同角度,描述了衰老、死亡過程中的困擾、痛苦與無奈,
加以實證應用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探討闡述了養老、護理和臨終醫療三方面的課題理念,是一本充滿溫暖與智慧的好書。

 

● 面對死亡,我們都必須謙遜。思考衰老與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誌。

 

★ 身體的衰退像藤蔓一樣悄悄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
   人會適應變化,直到某天某件事情發生了,才終於明白情況已經不同了。

   通過檢測牙齒就可以大致測定出人的年齡,誤差不超過5歲。
   在正常的生命歷程中,下頜肌肉會損失40%的質量,而下頜骨會丟失20%的骨質,變得多孔而乏力。

   從三十歲開始,心臟的泵血峰值逐年下降,人們跑步的長度和速度都趕不上過去;

   四十歲之前大腦的處理速度就開始降低;

   四十歲左右,肌肉的質量和力量開始走下坡路;

   五十歲開始,骨頭以每年1%的速度丟失骨密度;

   六十歲左右,皮膚細胞內部清潔廢物的機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失效,殘渣聚集,成為黃棕色的老年斑,
   眼睛的晶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彈性會逐漸降低,視網膜接收到的光線僅為一個二十歲年輕人的三分之一;

   七十歲的時候,大腦灰質丟失使頭顱空出差不多2.5厘米空間;

   八十歲時,我們會丟失25%-50%的肌肉;

   到八十五歲,工作記憶力和判斷力受到嚴重損傷,40%的人都患有教科書所定義的老年痴呆。

 

★ 衰老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及失落 — 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 在我們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如何使生活存在價值?
   當我們年老體弱,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是什麼使生活值得過下去?

 

★ 「在生命變得脆弱之時」,人們的生活目標和動機會有極大的轉變。造成這種轉變的是看事情的角度,而非年齡。

★ 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從在意現實、擁有和得到,轉而懂得欣賞日常生活的愉快和親密關係,
   如果我們發現這更具滿足感,為什麼我們要等這麼久才去做?為什麼我們要等到老了才去做?

★ 我們自己最重視的是自主權,可是對所愛的人卻最看重安全。如何平衡善意的保護和自立的尊嚴?

★ 由於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發達,老年人不再獨有對知識和智慧的掌握,家庭結構亦隨之改變,老人獨居問題亦顯而浮現,
   而生活的現實是獨立、自助的境遇早晚會變得不能再維持,老年人遲早會需要被照顧。

 

★ 老人面臨最大的問題為沉悶(厭倦感)、寂寥(孤獨感)和孤立無援(無助感)。

★ 安養、照護最重要的並非可降低老人的死亡率,而是可為老人找到生存的理由。

 

★ 死亡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沒有機會跟親愛的人道別,沒能說一句:「再見」、「別難過」、「我很抱歉」或是「我愛你」。

★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遭遇死亡,什麼時候應該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應該放棄治療?
   大限到來之時,該做什麼?
   要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終,那就只能讓醫學、科技和陌生人來操控自己的命運。

★ 臨終懇談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醫療思維,讓醫生、家屬、與病人都能了解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及「底限在哪」,
   對每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都不一樣,這段深入的對談討論,
   將會大大影響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的快樂與否以及降低身邊親人在面對親人離世之後的憂鬱程度。

★ 與病人談話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應對各種洶湧而來的焦慮:對死亡的焦慮、對痛苦的焦慮、對所愛人們的焦慮、對資金的焦慮。
   他們有很多擔憂和真正的恐懼,一次性談話並不能涉及所有問題。

★ 接受個人的必死性、清楚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頓悟。
   很多情況下,救治失敗並不是醫學的無能,而是對生命進程的尊重。

 

★ 醫療干預是永無止盡的,除了身陷積極治療的迷思,我們到底能否找到出路?

   ☆ 「預立醫療決定書(Advance Decision, AD)」依據《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內容,
      意願人經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 」後,
      清楚瞭解且預先表達,在符合特定臨床條件的情況下,
      可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醫療照護選項和接受緩和醫療。

   ☆ 「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o Not Resuscitation, DNR)」依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規定,
      指的是意願人事先簽署意願書或家屬簽署同意書,在判定為末期病人時,
      可拒絕心肺復甦術(CPR)、維生醫療和接受安寧緩和醫療。

   ☆ 姑息療法:姑息療法與醫學搶救治療的優先順序正好相反,醫學搶救治療以治病為先,以延長壽命為先;
                 而姑息治療則以病人的舒適度為先,根據病人身心情況來調整治療手段。

 

★ 三種醫病關係:父權(家長型)、告知(資訊型)、詮釋(解釋型)。

   ☆ 傳統醫學讓醫生使用「父權」式作風對待病人,也就是「我說,你做」。
      醫生是醫學權威,具有知識和經驗,負責作出關鍵的抉擇。

   ☆ 「告知」式是醫生提供知識與技術,「病人負責做決定」。醫生是技術專家,病人是消費者。

   ☆ 「詮釋」式是醫生會根據你的想法提供需要的資訊,並做出建議。
      這樣的互動關係是「共同決定」的,醫生願意與病人一起決定應該怎麼做。
      病人既想了解訊息,又需要掌控和裁決權,同時也需要獲得指導。

★ 在某個時刻,醫生需要幫病人權衡他們更大的目標,甚至質疑他們,讓他們重新思考其考慮失當的優先選項和信念。
   這種做法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必須的。

 

★ 「醫學不僅僅要改善生命,也要兼顧臨終的過程。」
   醫學工作者的任務除了保證健康和生存,應該還有更遠大的目標是助人幸福。

★ 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麼或者希望什麼時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
   老弱之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是面對死亡的勇氣;第二種勇氣更難得了,也就是根據事實,勇敢採取行動。

★ 生存的最終目標並非好死,而是好好活到最後,由自己譜寫人生的最終樂章。

 

 

 

 

 

 

網頁設計